日常生活

· 1554字 · 4分钟

去年年底,公司搬到了新的地址,我的通勤距离从四公里变成五公里,交通工具依然是自行车。

八点四十出门,二十分钟左右的路程,可以听五首网易云日推。相较于公共交通,我更喜欢走路或者骑车上班,我观察路过的行人,不论男女,尤其是每天都能见到的那些面孔。你应该能明白那种感觉,我们熟悉彼此的面貌,却不知对方的姓名,没有寒暄的理由,就只是那样看了一眼。有个帅气的眼镜小哥,大半年来几乎每次上班都能和他碰面,约摸一米八的身高,那种流行的两边推平的发型,很显朝气,背个帆布书包,手上总是提着茶叶蛋和豆浆。在习惯到自然的某一天,他忽然就消失了,于是,一天两天,然后是一周,再也没有见到他。可能他是换了工作或是换了住址。类似的情况还出现过多次,想着再也见不上他们了,多少有些遗憾。通勤的前四公里是我骑了上千遍的路,何处坎坷何处平坦我都熟记在心,表现在骑行中就是一种肢体记忆。文化广场红绿灯旁是茂密的杜鹃,书城周围的是稀疏的木棉,清湖公园处处是移栽过来的草木。龙华大道笔直好走,办事大厅那个公交站总是交织的人流。略有挑战的是石清大道转清宁路那段,连续上坡加上转弯,得用力蹬挺长时间。 工作日的早晚我习惯自己做饭,说是做饭,也是往高了说的,其实早餐就是水果牛奶列巴鸡蛋和一小把花生,晚餐也是简单的鸡胸肉豆浆蔬菜红薯。每天变换着素菜的种类,肉菜的做法和牛奶的品牌,这是一种有趣的排列组合。

我不玩游戏,晚饭后九点,是锻炼身体的时间。天气好的话会去附近的公园跑跑步,五公里下来汗流浃背,如果是下雨天,那就在家练keep,那种二十分钟的HIIT。从小我就是个胖子,工作之后才开始注意运动,控制饮食,最近听到同龄的朋友里有人得糖尿病了,才二十多岁呢,不禁为他难过,也警醒自己。

周末的晚上会约好友聚餐,作为数字时代的叛逆青年,不看软件上的店铺评分,我们会把每一家店都吃过一遍。展韬对面电影院楼下的猪肚鸡不错,肉质新鲜,现磨的胡椒辛香十足,浓白的汤是精心熬煮过的,不同于别处的勾兑味道,喝完只能用过瘾来形容。民治一家记不清名字的羊肉烧烤,出品的烧鸡比羊肉惊艳,表皮风干后香脆,咬开是细嫩的白肉和喷溅的汁水,刚柔对比下是唇齿间极端的美味。记得有次坐了个把小时公交去石岩吃火锅,但结果却让人失望,一看评分四点九,果然刷(分)的比涮的多。

周日下午我会躲到书城里看书,平时在家都是用kindle看,实体书的装帧,气味乃至翻页的声音都不尽相同,这是便携的电子书给不了的。最近用了纸间书摘这个app,可以记录读书进度,用ocr添加文摘和笔记,极为方便。因此我能分开着看好几本书而互不影响,非虚构和虚构文学,唐诗三百首和马华小说,我得以在不同的书籍间穿梭,和游戏一样可以暂停存档,多线作战。

上班下班,买菜做饭,阅读锻炼。我想我就是在和这些重复,细碎,无趣周旋,并沉浸其中,我不吝惜为之消磨光阴。走了无数次的路,依然有我不知道的事情在发生。道路两侧的花草换了一波又一波,叫不上名字的那种。深圳被叫做美食荒漠,但是那些街旁巷角还是有未被发掘的美味宝藏。我不排斥改变,只是厌恶改变之后面对新生活的不适感,尽管知道这种不适会慢慢消失,我又会在那随之而来的新的境地里不可自拔,但时间之微妙,它不止流逝,还会翻涌,对从前的怀念又会把我猛拽出来,这种不自觉的怀念犹如自虐,人啊就是如此矛盾。

昨天去了趟公司之前所在的园区办事,结束之后准备回家,偶然抬头看了下曾经拍了无数次照片的那个天空,寒雨无边无际,冷气无始无终,远处高楼背负着云雾,支撑着天地间的这个冬天。到家后赶紧打开空调,邻居照例串门,他浑身哆嗦,在我这屋里享受温暖,说着他大学时候那些关于暖气的趣事。恍惚间,过去和眼前支离破碎的画面,散乱的层叠,和着空调呼出的暖流,演变成我平淡生活间的琉璃水晶,它们在我的日常里闪闪发光。